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懶狗設計書店 The Lazy Dog

位於春天百貨後面 Citadium 的 The Lazy Dog 分店

如果你喜歡設計、時尚、攝影或插畫等非主流藝術,又得去排隊買 LV。那你可以先去拉法葉百貨公司買 LV,之後再去 The Lazy Dog,它就在拉法葉隔壁的春天百貨公司後面的 Citadium 商場一樓入口處。Citadium 商場是春天集團旗下的百貨公司,以年齡層在十五到三十五歲間的年輕顧客為主,感覺上有點像台北信義商圈的紐約紐約,裡面都是年輕人喜歡的設計師品牌、配件與音樂。

The Lazy Dog 的第一間店於2003年在巴士底區的 Passage Thiéré 成立,成立之初是一間以平面設計、時尚、攝影、當代藝術、插畫等為主的書店。隨著插畫家與設計師藝術家的聚集,The Lazy Dog 開始邀集各界好手一同創作辦展。在年輕創作者間獲得好評後,2007 年位於 Citadium 的第二家分店隨之開幕。2008 年夏天更將原先 Passage Thiéré 的總店改為藝廊,長期展出插畫作品,店面則搬到同在巴士底區的較大店面。


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攝影、藝術、插畫書籍是業界人士買書的地方

自開幕至今,The Lazy Dog 已和許多知名藝術家合作,如 123Klan、Parra、Andy Mueller、Akroe、Cody Hudson⋯等。除了書籍和展覽之外,店裡還有獨立製作的音樂,角落像電玩的機器可以免費試聽。此外,插畫T恤、公仔、Swatch限定錶款和許多有趣的小玩意都是設計人找靈感的好去處。


一般書報攤找不到的設計類藝術類雜誌這裡都有

來巴黎看設計

常常有來巴黎玩的朋友們會拿出他們的旅遊書和我討論行程,幾個大景點:羅浮宮、凱旋門、香榭大道和聖母院等是初次來巴黎的「必看」(旅遊書上總是會這麼標示)。另外還常常有自己定下特殊主題的旅人,比如說專程來看新建築、跳蚤市場或當代藝術等。去年暑假就來了幾個來巴黎看設計的設計師。

來巴黎看藝術,想看當代藝術就去東京宮或旁畢度,想看印象派畫作就去奧塞美術館,大師名作都盡在眼下。但是設計呢?裝飾藝術美術館常有服裝設計展或珠寶展,旁畢度偶爾一次以設計為主題的特展,要是錯過就請等下一回。到底這些法國設計都跑到哪裡去了?到哪裡才可以看到法國的設計?

基本上,巴黎的設計之旅就像法國的設計圈一樣,像是一個神祕的教會,沒有熟門熟路是打不進去的。法國的設計界長期由 ENSCI 巴黎高等工業設計學院與 ENSAD 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的畢業師生所把持,拿到這兩所學校的高等文憑,就像拿到一把設計界入門的金鑰匙。

長期身處於這個神祕教會裡面,我決定開始將巴黎和設計有關的美術館、精品店、藝廊、餐廳和書店做一整理與採訪,讓對設計有興趣的朋友來巴黎時除了「必看」的旅遊景點和LV旗艦店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當紅藝術家艾未未與設計巨星史塔克 Ai weiwei et Philippe Starck

Philippe Starck 所設計的 Mi Ming 椅,定價295歐元。

2007年,在德國卡塞爾每五年舉辦一次的當代藝術文件展 Documeta 的展場中,到處都有著明清太師椅供參觀展覽的民眾使用。在諾大的展場中提供椅子讓參觀者歇腳,似乎是主辦單位貼心的安排,事實上這1001張的明清太師椅是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童話」。姑且不論這些椅子是否如藝術家所期望「給參觀者家的感受」,但就實用上來說,這些中國古典傢具在會場上的確飽受好評。

當我看著那些金髮碧眼白皮膚的西方人坐在古董太師椅上聊天,休息甚至午睡時,有種莫名的感覺,不知道是他們走錯了時空還是這些椅子走錯了場景。偶爾會聽到「這些椅子看起來這麼不舒服,連個坐墊都沒有,沒想到坐起來還挺舒服的⋯」這類的評論。

無獨有偶地,2008年秋天,法國設計界巨星 Philippe Starck 為傢具品牌 XO 設計了令人驚艷的仿明式太師椅 Mi Ming,融合了明椅優雅的線條與高科技的壓克力塑料,在歐洲設計界丟下了一顆震撼彈。看來中國的太師椅不只在藝術殿堂上曇花一現,更將大舉入侵西方人的居家生活中。


2007年卡賽爾當代藝術展展場上的明清太師椅。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Fourreau noir de Serge Lutens 資生堂巴黎限定版香水

九月一日起正式在巴黎皇家宮殿長廊精品店銷售的 Fourreau Noir 香水。


日系化妝品公司資生堂集團旗下由法國香水設計師 Serge Lutens 所調製的香水一向是時尚界的頂級香氛珠寶,其位於巴黎皇家宮殿(Palais Royal)長廊的香水精品店也是許多名媛貴婦行經巴黎時必訪之地。曾任時尚攝影師與迪奧彩裝藝術總監的 Serge Lutens 在1968年摩洛哥馬拉喀什的傳統市場上發現了清香淡雅的香柏之後,就與香水節下了不解之緣。

資生堂公司授與 Serge Lutens 百分之百的創作空間,讓 Serge Lutens 品牌的香水獨樹一幟,更無須擔憂銷售市場。與同是資生堂集團旗下的BPI公司每年銷售一千萬瓶Jean Paul Gautier和三宅一生的香水相較,Serge Lutens 每年一萬五千瓶的銷量,讓 Serge Lutens 僅限巴黎皇家宮殿精品店銷售的香水系列更成為收藏家珍藏的稀有珍寶。

今年秋天,Serge Lutens 推出以東加豆、乳香與麝香為基調的新香水「Fourreau Noir」。以文學為創作靈感的 Serge Lutens 認為香水訴說著一個故事,更是媚惑的武器。因此 Fourreau Noir 在法文裡有「劍鞘」和「貼身禮服」兩個意思,Fourreau Noir 的香氣更讓人聯想到二十世紀初穿著皮草在沙龍中會客的巴黎仕女。



Serge Lutens 早些年為資生堂所做的品牌形象概念。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2009數位大巴黎 - 未來賽納河計畫 Futur en Seine


巴黎六月份最大的盛事就是由法國經濟工業部、文化部、研究部和巴黎市政府聯合支持贊助的大巴黎數位計畫 – 未來賽納河展。從五月底至六月初為期十天的活動,在整個巴黎市及巴黎郊區共有四十個展覽可參觀,三百多場演講、座談會、藝術表演及演唱會等活動。

巴黎市中心到處都是Futur en seine的廣告看板,是巴黎本季最大的活動。

花都巴黎除了是歐洲的藝術與時尚之都外,其數位化程度也遙遙領先歐洲許多城市。如可以隨處借還的腳踏車,公車站牌報時系統與家家戶戶都有的電子密碼鎖等。這次的活動用一百萬歐元打造十六個概念模型,提出高科技產品有趣的觀點為主,將有可能是巴黎未來採用的數位便民計畫。參觀者都可以親自參與測試,並給與寶貴的意見。

負責活動企畫的Cap digital,是一個將政府,民間企業與實驗室等結合起來的交流平台,聯手將巴黎打造成歐洲第一的數位都市。舉凡電動玩具、電影、聲音、數位設計、音樂、數位古蹟、機器人、溝通物件、數位教學、自由程式等,不論是經濟上、文化上或休閒活動等項目都包含在內。

位於巴黎市中心巴士底廣場的Wikiplaza是由義大利建築團隊Hackitectura所提出的都市概念:未來的公共空間將會像是一個數位資訊網路的節點,因此Wiliplaza是一個讓大家交換與截取資訊的空間。未來賽納河計畫的活動,如演講、表演與學術交流等就是在此地舉行。

巴士底廣場的Wikiplaza

在概念模型部份, 環保節能是這次雀屏中選作品的主要議題。可以安裝在腳踏車籃的 Frida V就是一個可以偵測城市空氣品質,地理位置與無線網路結合的數位設計。“綠錶“是一隻結合行動電話、GPS、藍芽裝置與環境偵測器的手錶,只要戴上它,你就可以提供所在位置的空氣品質與噪音污染指數。

—本文刊登於雅砌雜誌09年七月號


Frida V的數位導航盒,安裝在腳踏車前的置物籃,可以將行經的路線紀錄下來。

紀錄片之創舉:以色列導演阿里.弗爾曼的「動畫」紀錄片《和巴席爾跳華爾茲》


影片的開始是二十六條在人行道上朝著目的地奔跑的狗,灰色街景前零星的人群都被這群來勢洶洶的狗兒們嚇得紛紛躲避。在一切灰色調的背景下,狂奔中的狗群眼中所閃耀著的黃色憤怒目光與天空的黃讓人感到詭局的寒顫。這是一個當年曾經參與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戰爭的年輕人揮之不去的夢魘,「二十六」這個明確的數字,來自於他參加地面戰時,於清晨偷襲黎巴嫩村莊時為了避免驚醒熟睡中敵人所殺的狗兒們的總數量。

《和巴席爾跳華爾茲》是今年坎城影展一度奪冠呼譽很高的一部競賽片,雖不幸落馬卻仍獲得各界影評頗高的聲譽。導演阿里.弗爾曼以個人自身參與1982年以色列第一次佔領黎巴嫩戰役的經驗為第一人稱,敘述一個士兵的角度所看到的這場戰爭。主角阿里是一個患了局部性失憶症的人,對於戰爭,他只記得和另外兩個同袍在黑暗中裸著身帶著機關槍茫然地登陸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幕。為了找回戰爭記憶的空缺,阿里在酒吧中與朋友對話,重新找回昔日戰爭同袍進行訪談並且和心裡醫師治療。

讓本片受到很大爭議的不外乎是它敏感的政治議題——阿里.弗爾曼以一位以色列導演的角度來拍攝這場不義戰爭的劇情紀錄片(本片不純為紀錄片的理由為:在阿里訪談的九位曾經參與戰爭的受訪者中,有兩位是虛構的人物),讓許多人以為這部片的上映會像在以色列投下一枚炸彈。但是導演阿里.弗爾曼在接受法國電視周刊訪談時說到:「其實這部片是在政府的幫助下完成的。和你們所想的相反,以色列是一個可以自由表達意見,並接受1982年侵略貝魯特是個錯誤的國家。我甚至相信夏隆有篡改歷史、避免這個荒謬出征的責任⋯」然而阿里.弗爾曼還是在網路上收到反對者的信說:「該死的納粹、賣國賊,不要再踏進這個土地一步,和你的朋友們留在歐洲!」
其次,導演以動畫的方式來呈現一部紀錄片形式的影片也是紀錄片史上的一大創舉。曾經在以色列電視台拍攝無數紀錄片的導演阿里.弗爾曼在受夠了紀錄片的條件限制下無意間接觸了動畫,而讓他決定用動畫的方式呈現一部戰爭紀錄片的主因,就是動畫可以更自由的表現許多戰爭荒謬超現實的場景:像裝甲車在PIL的This is not a love song歌聲下視若無睹的輾過貝魯特街上的汽車、無知的裝甲車士兵日以繼夜地對著草叢中看不見的隱形敵人掃射和像跳華爾茲一般的街頭戰等。尤其是片名《和巴席爾跳華爾茲》的街頭壕溝戰一段,動畫讓戰爭在士兵心目中冗長的過程與度日如年的心境表現的淋漓盡致。

整體而言《和巴席爾跳華爾茲》是一部節奏輕快的戰爭動畫紀錄劇情片。在距離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二十六年後,這部片除了呈現當年以軍在黎巴嫩所做的濫殺無辜與摧殘毀壞的同時,也傳達出這些以色列軍人的冷漠、壓抑、禁忌和記憶。


《和巴席爾跳華爾茲》導演阿里.弗爾曼訪談—節譯自法國電影筆記雜誌

>>您的背景?
我是從紀錄片開始的。1991年拍了第一部我在以色列Tele-Aviv大學的畢業製作片,紀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和以色列人看待這場戰爭的方式,有點天真地抗議化學戰的表現手法。後來我在以色列電視台工作,做了很多有關在第二次阿拉法特戰爭前和戰爭時土地佔領的政治情勢影片。1996年,做了第一部由捷克作家保羅.寇屋特小說改編的劇情長片《聖克拉哈》,這部片曾經參與柏林影展。2001年導了我的第二部劇情片《以色列製造》,是一個圍捕最後一名生存著的納粹的未來故事。這是一部風格強烈的黑白電影,雖然不賣座,但是我很喜歡。這一次的失敗讓我學到一件事情,就是我們決不要討好大眾,要做我們真的想做的而不是一昧地逢迎大眾或影評人的口味。

>>您如何發現動畫?
2004年時,我在電視台以色列做了一系列以愛情為主提的紀錄片。每段影片的都有幾分鐘的動畫片頭,由一群科學家提出他們習慣進步理論與愛情的關係。我非常驚訝動畫給我們的自由性,尤其是在紀錄片和政治報導的環境下工作幾年後,我真的很依賴所拍攝的人物。我也受夠了永無止盡地尋找至理名言和獨家。我想要做另一種紀錄片,而動畫是一種吸引人的創作主題,它給我機會脫離傳統紀錄片的限制。

>>《和巴席爾跳華爾茲》是一部很獨特的影片,在製作的過程中,您是否有遇到瓶頸?
首先,我組了自己的製作公司 Bridgit Folman Film Gang,在Yoni Goodman的動畫工作室附近。財務部份,我必須承認一部動畫紀錄片比一部政治議題的影片更讓人害怕。除了德法合資的電視台Arte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電視台願意贊助。我一共聯繫了三十八家全世界的電視台,而我總是有一個同樣的回答「為何是動畫?」真是令人驚訝地看到這些電視台是如此的制式化、封閉和局限在他們對紀錄片的看法。很不幸地,這也阻礙了紀錄片的方展,因為有數不清的大導演都被這些金主在這樣的想法下閹割了。

>>什麼是這部片的系譜?
第一是黎巴嫩戰爭和沙巴拉和夏提拉大屠殺的資料研究,這就花了一年。然後慢慢地,我發現要用我個人對這場戰爭的經驗為中心發展,我就一邊和以前打仗的同袍訪問一邊寫劇本。

>>關於動畫?
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和永恆的創意,因為從來沒有像這類型的手工製作電影,在《和巴席爾跳華爾茲》裡有九個真實,兩個捏造的角色。我們先做了一個建立在我的劇本和其他受訪影片的九分鐘動畫大綱,再從這個短片做出最後的分鏡。

動畫的部份主要是從訪談影像而來,就像是影像資料庫一樣,尤其是從網路媒體上找到的戰爭照片。這和李察.林克雷特在《心機掃描》裡直接轉換的方式不一樣,對我來說,從真實的影像直接做成動畫太冷了。在我的影片裡,真正的影像和資料庫的照片只是最初給動畫師在他們創作工作中自由創意的靈感和想像。

>>敘述的部份充滿了詩意的片斷,尤其是片名華爾茲的那段。
當我們介紹一個像有功夫的老兵的角色時,他們的戰鬥動作表現了未來華爾茲,當他「和」總統 Bachir Gernayel 的海報一起跳舞時。 像你說的,這個「詩意」的時刻, 加強了我要說的如何重現戰爭。更精確點說,在打仗的時候,時間是扭曲的。我不知道我的同僚在互相掃射下待了多久,誰能說呢?我也在那,我也說不出多久。不超過五或十秒。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是在那凝結的時間躲在壕溝裡,在槍林彈雨下跳舞和開槍的軍人們所看到的。這就是這部片的想法,我並不想用抽象的方式來重現現實。我要說的是在場的軍人們的感覺。為此,用動畫方式來呈現是必然的,因為它讓我們可以輕鬆地轉換場景。

>>您的戰爭經驗如何?您覺得黎巴嫩戰爭缺乏影像嗎?
我想要實際上給這場戰爭一些影像,主要目的是避免呈現軍旅生活的情色面。這個無意義前進的裝甲部隊和不知道要找什麼,甚至為什麼早晚對著看不見的敵人開槍的年輕人,這就是我看到的戰爭。我四周的朋友,所有參與這場侵略和佔領黎巴嫩的人都知道這些裝甲部隊,所有人都說「這就是戰爭」。

這部片甚至沒有提及有關黎巴嫩的政治情勢和所有的複雜議題。那裡有巴勒斯坦人、武裝基督徒、以色列軍人⋯等,根本不可能知道是誰控制了貝魯特的哪裡或哪一個檢查哨。

《和巴席爾跳華爾茲》是要呈現一種幻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營造開場時那些狗的場景,讓看這部片的人有像是吸了毒後的幻覺。光是狗的部份就有九十八道聲帶,但是有觀眾會在旅途,在聲音,在美麗的畫面下迷失而忘記了大屠殺的風險。這也就是為什麼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部片會以這些影像結束。最後,一定要把觀眾從吸毒的幻覺下用驚人的影像喚醒。


導演、VJ、他的影片和它的工具

彼得.格林納威和他的超大型互動界面

今年法國安亙湖數位藝術節的開幕表演請來了英國大導演彼得.格林納威*1做現場的表演。彼得老先生以其六十七歲的高齡在開場時挑釁地向電影工業大國之一的法國觀眾們說:「電影以死,我住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已經沒人再進入電影院看電影了。現在我要讓你們看新的電影!」於是彼得老先生和他的超大型觸碰式電腦開始了即時(Real-time)電影表演。

在這裡,我用即時(Real-time)電影表演來形容彼得.格林納威的演出而不直接用VJ有以下幾個因素:一、為避免與MTV台的主持人混淆*2。二、因為彼得.格林納威使用他於2003年拍攝的電影《塔斯魯波手提箱三部曲》*3為元素重新拼貼剪輯整部電影於三個螢幕上。雖然現場同樣有DJ即時演出,但還是電影敘事手法為主,音樂為甫的後電影形態演出。

就電影的觀點來說,以彼得老先生在電影界今日的地位提出「即時電影」可謂是相當有勇氣。拜科技所賜,它跳脫了電影的單一螢幕與導演現場即時剪輯與觀眾互動。我們回顧彼得.格林納威的作品,影像分割在單一螢幕上拼貼早是其作品一大特色(彼得老先生其實是個道地的VJ),而今日融入荷蘭專業投影公司BeamSystems為他量身訂做的互動式軟體與界面,讓他擠身成為數位藝術家。

彼得.格林納威為其即時演出特別研發的系統為一臺超大型互動式電漿螢幕,供藝術家本人操控影像,另外還有可將影像分送到多台投影機同時投影的分播系統。所以觀眾們在現場看到好幾個電影螢幕的同時,還看到彼得老先生操控他的超大型筆電。彼得的操作界面是一個可以將預先剪接選輯好的影片分鏡丟到數個投影機上的軟體,也就是所謂多螢幕mutli-screen的系統。

許多參觀者對於當代藝術多螢幕錄像作品的反應,像是走進電器賣場看到許多電視機一樣,不知道這些藝術家到底在搞什麼。然而從事螢幕影像或錄像創作的藝術家們,從白南準*4到新進的VJ、藝術家等皆對如何操控或分送影像的技術投進畢生的心力研究。藝術家們在與科技的肉搏戰中,或者親自下場應戰,或由工程師代為對打,皆造就藝術與科技相輔相成的佳話。


韓國藝術家白南準和其作品

因此在即時多螢幕展演方式日漸成為歐洲數位藝術家或學術單位探討主題的同時,軟體工具的研發也顯得日趨重要。我們若是在Google的搜尋引擎尋找有關VJ的軟體*5,從A到Z共有一百多個不同的軟體供藝術家們使用。而今日的數位藝術家早就不再滿足於現有軟體綁手綁腳的限制,有辦法找到資源的就和工程師合作,量身訂做其所需求的軟體。不然,利用擁有許多線上資源open source開放性原始碼的免費自由軟體來創作也是影像藝術家的另一出路。

使用自由軟體的優點,除了不用購買昂貴使用權,網路上更有許多的技術交流網站。另外最重要的是,藝術家們可以自己研發操作影像的工具。因此,像彼得.格林納威這套由荷蘭公司所設計的系統,藝術家們可以自行使用自由軟體如Puredata或Processing等做出相同或更好的使用界面。大導演彼得.格林納威在其即時電影演出時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事先剪輯好的影片片段都到螢幕上,能即時操控影像的權限不多。聲音部份更是單純的和影像單軌控制,因此整場表演的聲音都是重疊的。

這裡提出兩個我親自參與使用自由軟體發展錄像工具的例子:第一個是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即時影像實驗室於2008年六月份在巴黎錄像音樂節所展出的多螢幕即時演出—轉喻(Métonymies) 。我們使用Puredata軟體自行研發聲音與影像操控系統,在表演中即時讓影像與聲音解構重組並分播到數個螢幕上。另一個案例是Active Creative Design甫於法南音樂節*6演出的即時VJ影像表演,我們使用Processing研發即時影片處理工具,可以即時改變影像筆觸、色彩或攝影機位置等,演出中有更多對影像的即時操作。

ITR作品— 轉喻(Métonymies)

在越來越多的數位藝術家自行撰寫程式的推動下,網路上開放性原始碼的資源也越來越豐富,昂貴的商業軟體正日益被自由軟體取代。套句彼得老先生的開場白::「商業軟體以死,我住的城市巴黎已經沒人再花大筆鈔票買商業軟體了。現在我們要自創軟體工具!」



附註:
1. 彼得.格林納威的電影《建築師之腹》、《魔法師的寶典》、《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等片可以說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建築師之腹》更是建築系教授指定電影,大家在重慶南路路邊攤尋找的片子。

2. VJ一字最早出現於1980年五月紐約夜店Hurrah的海報上,靈感來自於DJ一字,為Video Jockey的簡寫。影像藝術家Merrill Aldighieri在Hurrah首次配合DJ的音樂,將Video轉變為色彩在畫布上創作一般的即時影像演出。幾個星期後,MTV美國音樂電視網的製作人受到她的影響,開始以VJ稱呼其間段性節目主持人。MTV台的VJ在此只是單純的影片放送機,而非利用影像做即時視覺創作的藝術家。在MTV台收視率在台提升的同時,VJ一詞也成了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另一稱呼。

3. 除了電影《塔斯魯波手提箱三部曲》之外,在彼得.格林納威的世界巡迴表演還有電影《枕邊書》。

4.白南準是現今常見的電視牆鼻祖,他對閉路電視與電視機影像管的實驗讓他擁有「錄像藝術之父」的頭銜。 七○年代,白南準更與日本工程師Shuya Abe創造了一系列電視機器人系列的作品。

5. 歐美最常使用的VJ即時影像聲音編輯軟體為Resolume、Modul8和Arkaos。專為VJ所辦的藝術節也行之有年,較有名的有亞特蘭大的MGFest和法國的Vision’R。

6. 法南國際音樂節Les Suds à Arles主辦單位自今年起要求所有的音樂表演同時要有VJ影像表演,Active Creative Design受邀於法國樂團Speed Caravan的演出中表演。

參考網站:

彼得.格林納威
http://www.petergreenaway.info/
白南準
http://www.paikstudios.com/
Resolume
http://www.resolume.com/
Modul8
http://www.modul8.ch/
Arkaos
http://www.arkaos.net/
亞特蘭大MGFest VJ藝術節
http://www.mgfest.com/09/Atlanta/
法國 Vision’R VJ藝術節
http://www.mainsdoeuvres.org/article55.html
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即時影像實驗室
http://itr.ensad.fr/
Active Creative Design
http://www.activecreativedesign.com/
法南國際音樂節
http://www.suds-arles.com/

拉法葉鞋館 Galeries Lafayette Haussmann

新開幕的拉法葉鞋館除了有Chanel、Prada等品牌進駐,還有許多設計師獨立品牌。

法國女人愛鞋程度絕對不下影集慾望城市中的女主角凱莉,平均每人每年購買六雙鞋的消費指數,讓歐洲其他國家女性望塵莫及,就連以愛好時尚著稱的義大利女性也以每年購買三點九雙鞋而甘拜下風。因此就算在全球不景氣的陰影籠罩下,拉法葉百貨公司還是在巴黎市中心的奧斯曼大道上開設全球最大,駐有一百五十個國際品牌,三千米平方的全新鞋館,以滿足法國女人的足下需求。

由法國設計師Patrick Jouin和Sanjit Manku聯手打造的入口處有著玫瑰盛開的天花裝飾與書櫃般的設計,消費者可以輕鬆地像在在書架上取書一樣地輕鬆找到自己所要的品牌與鞋款,讓消費空間更人性化與舒適化。

—本文刊登於雅砌雜誌09年八月號

時尚與花邊博物館 La cité de la mode et de la dentelle

反映天光的建築曲面是由Moatti et Rivière事務所研發的雙層強化玻璃結構。


法國加萊(Calais)甫開幕的時尚與花邊博物館近來成為法國媒體的新寵兒,各大報章媒體紛紛爭相報導。加萊,位於法國北方英倫海峽中最接近英國的一個沿海城市,自十九世紀以來就以家飾與服飾花邊工業著名於國際,是法國時尚界不可或缺的花邊供給重鎮。

由法國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負擔,兩千兩百萬歐元打造的時尚與花邊博物館前身為1870年成立的花邊工廠Boulart,經過重新規劃設計後是一座可以容納八千位參觀者的國際級博物館。除了展出花邊與服裝史之外,還收藏各式紡織機器。館內設有演講廳、餐廳、咖啡廳及書店等,預計能吸引到三千萬的旅客參觀,並且振興日益被亞洲花邊工廠取代的蕭條景象。

負責設計規劃案的法國建築師事務所Moatti et Rivière在古蹟立面加上了一層面紗,將古典花邊工業的紡織機卡(Jacquard loom)轉變為現代建築元素絹印在雙層玻璃上,讓波浪般的建築立面與運河的粼粼波光相映。建築師Alain Moatti說:「這像是一件精巧的外科修復手術。」因為在建新立面的同時還要強化舊有的木架構。

—本文刊登於雅砌雜誌09年八月號

立面玻璃上具有有遮陽的功能的花邊織布機的洞卡絹印。

瑪德蓮.薇歐內—時尚的純粹主義者 Madeleine Vionnet, puriste de la mode

瑪德蓮.薇歐內1936年所設計的晚裝外套,至今看來仍不退流行。就像她本人所說的:「我做的衣服不是時尚,而是能穿一輩子的服裝。」
Les Arts Décoratifs, Union Française des Arts du Costume © Patrick Gries



巴黎的裝飾藝術博物館 現正展出服裝立體裁剪之母
瑪德蓮.薇歐內的高級訂做服回顧展。台灣民眾或許對瑪德蓮.薇歐內感到陌生,其實生於1876年的瑪德蓮.薇歐內和香奈兒、迪奧等大師在服裝史享有同樣的地位。原因是瑪德蓮.薇歐內是自文藝復興時期緊身束衣馬甲出現以後,首位將西方女性衣服下馬甲拿掉的服裝設計師。她所發明的斜裁製衣法更讓女性展露出身體的優雅曲線,此外現在服裝設計師們所使用木製立體人台也是她所引領起的技術。當今時尚界重量級的設計師John Galliano、Tom Ford、Issey Miyake等都對她推崇有加,卡爾.拉格婓更曾說「全世界的服裝設計師,不管他是不是催毛球疵的人,都受到薇歐內的影響。」 


1922年夏天推出的斜裁晚裝。
Les Arts Décoratifs, Union Française des Arts du Costume © DR


一次世界大戰後,瑪德蓮.薇歐內的服裝店一度有兩千多名員工。而她所建立的員工福利制度在當下服裝界也是絕無僅有,除了設有員工餐廳之外,還有免費
的診所、牙醫和托兒所服務員工及員工家屬。然而在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瑪德蓮.薇歐內毅然決然地將其服裝店關閉。戰爭結束後,瑪德蓮.薇歐內便將她所設計的禮服和創作版權等全數捐給了法國服裝文化基金會,成為首位考慮到保存其創作遺產的服裝設計師。此次的展出將展至2010年一月底,並配合專題討論會與個年齡層的工作坊。展場由法國知名女設計師Andrée Putman所精心打造,讓嵌鏡玻璃盒內的高級訂做服更加閃爍耀眼。

—本文刊登於雅砌雜誌09年九月號



1931年夏天推出的晚裝。
Les Arts Décoratifs, Union Française des Arts du Costume © Patrick G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