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聖誕快樂!Joyeux Noël !

拉法葉百貨公司的搖滾聖誕櫥窗, 傀儡人偶由機械馬達控制。

結束亞洲一個月的工作, 我趕在聖誕節前回到巴黎。就像台灣的農曆新年一樣, 在法國, 小朋友們也很喜歡過聖誕節, 因為學校放假、會收到很多禮物又有很多好吃好喝的。但是大人們也一樣, 到了聖誕節前就特別忙碌, 家裡要大掃除、清壁爐、要準備聖誕大餐、還要買一堆禮物。其中買禮物這件事情, 真的是勞心勞力又不環保, 像我們這樣20人的大家庭, 在聖誕節過後可以丟掉一大個垃圾桶的包裝紙。

聖誕節前, 許多家庭還有一個小小的活動, 就是帶小朋友去看百貨公司的聖誕櫥窗。每年拉法葉與春天兩間百貨公司的聖誕主題櫥窗, 豐富地讓孩子們對聖誕節充滿了嚮往。今年聖誕節, 我女兒也三歲了, 於是我也帶她去看聖誕櫥窗(通常都是爺爺奶奶帶孫子去看)。


拉法葉百貨公司的搖滾櫥窗之一, 也是我覺得最能代表聖誕節的一個:室內大家正開心地在開禮物, 右下腳又開門進來一個帶著禮物的家人。

拉法葉百貨公司今年的聖誕主題是Rock'n mode, 搖滾時尚。一系列的櫥窗以搖滾為主題:演唱會, 搖滾明星美容沙龍, 攝影棚等, 用機械式人偶塑造出一個聖誕搖滾櫥窗。而春天百貨則是請卡爾.拉格斐設計一系列的香奈兒回顧展櫥窗, 以歷年來香奈兒在不同國度服裝秀的場景所作的櫥窗設計。在有機械人偶的櫥窗前, 兩間百貨公司都貼心地放上一個平台, 讓小朋友們可以方便觀看。

拉法葉和春天這兩間比鄰的百貨公司, 除了商業上的競爭, 每年聖誕櫥窗的良性競爭也是巴黎人餐桌上的話題。只是現在的聖誕櫥窗不再是告訴小朋友們聖誕節的傳統或故事, 而是現實的消費世界, 尤其是香奈兒的回顧展櫥窗, 真的是讓人想不出與聖誕節的關係, 卡爾.拉格斐也讓消費者對他表演式行銷的邊際效應開始遞減。所以今年的聖誕櫥窗大戰, 是拉法葉百貨在豐富性上略勝一籌。

卡爾.拉格斐以香奈兒2005年日本東京服裝發表會為主題的聖誕櫥窗。

卡爾.拉格斐以自己為主題的聖誕櫥窗:卡爾杯杯在巴黎、卡爾杯杯愛攝影、卡爾杯杯愛畫畫、卡爾杯杯....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瑪莉安.費斯佛"昨天或明天“ Hier ou demain

年輕時的瑪莉安.費斯佛(Marianne Faithfull)

昨天晚上我不經意的看了德國與法國合作的電視台ARTE播放了由Martin Scorsese(電影純真年代、紐約黑幫的導演)於2006年, 在紐約所拍的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的演唱會。由於小時候聽披頭四的音樂多於滾石, 我對米克·傑格(Mick Jagger)的印象僅限於:1.在法國杜爾Tours有一座城堡(我以前在這裡念語言學校時, 當地人驕傲的這麼告訴我)2.喜歡和比他高的年輕名模交往(時尚或八卦雜誌都可以看到他的蹤跡)3.和瑪莉安.費斯佛(Marianne Faithfull)的一段感情。

瑪莉安.費斯佛(Marianne Faithfull)在我先前介紹電視音樂劇安娜(Anna), 高達妻子安娜.卡麗娜(Anna Karina)唱的“炙熱豔陽下”時曾經提到過她的名字。當年21歲的瑪莉安.費斯佛在這部電影裡短暫的出現, 在一個派對裡清純地唱著"昨天或明天“ (Hier ou demain)這首歌, 讓人印象非常深刻。而早在我看了安娜這部片後, 就一直想要寫一篇關於瑪莉安.費斯佛的文章, 直到昨天看了傑格杯杯的演唱會後, 才又有這股衝動。因為傑格杯杯在演唱會中以65歲的高齡, 頂著像鴨子般的嗓音唱著他當年為瑪莉安.費斯佛所寫的As Tears Go By(中文翻潸然淚下)。

As Tears Go By這首歌, 說歌名大家一定沒聽過, 但它知名的程度是台灣KTV也能點到的英文歌曲。而現在我們上Youtube尋找瑪莉安.費斯佛演唱的這首歌, 也會找到1965與1987兩個版本的影片。一個是19歲正值青春年華時的瑪莉安, 另一個則是41歲歷盡滄桑的瑪莉安。瑪莉安.費斯佛與米克·傑格交往, 並影響滾石多首著名的歌曲, 經歷了滾石的”美好年代“。這中間經過嚴重使用毒品, 被警察臨檢見報嚴重影響形象等重大事件, 更是披頭四歌曲And your bird can sing所影射之人。七〇年與米克·傑格分手, 瑪莉安.費斯佛在街頭渡過了兩年的流浪生活。兩年的街友生活之後再回到觀眾面前, 已經不復當年的清純可人, 而是面容急速老化、失去嗓音的瑪莉安.費斯佛。

重新回到舞台的瑪莉安.費斯佛, 在坦然接受自己滄桑的專輯Broken English推出之後才又重新被大眾認可。而早年因為唱了這首由賽居.甘斯堡(Serge Gainsbourg)所作的"昨天或明天“ Hier ou demain, 至今在法國都還有廣大的歌迷, 而她本人目前也定居巴黎。

我們來聽聽尚未破嗓、變形的瑪莉安.費斯佛在電影安娜中演唱的片段:




Hier ou demain 昨天或明天

Écoute mon cœur qui bat
Il ne bat pas pour toi,
聽著我不是為你而跳的心跳聲
Mais pour un autre que toi
Que je ne connais pas.
為了一個我不認識的人
Hier ou demain,
昨天或明天
Je t'aurais dit oui.
我可能會說好
Hier ou demain,
昨天或明天
Mais pas aujourd'hui.
但不是今天

Oui, j'aurais pu être à toi,
Mais tu n'étais pas là.
是的, 我本來可以是你的, 但是你不在
J'étais libre comme toi,
Mais ne le savais pas.
我本來是像你一樣自由的, 但我不知道
Hier ou demain,
昨天或明天
Je t'aurais dit oui.
我可能會說好
Hier ou demain,
昨天或明天
Mais pas aujourd'hui.
但不是今天

Hier est si loin déjà
Et je ne t'aimais pas.
昨天已經這麼遙遠了, 我卻不愛你
Et dès demain si tu penses à moi
Je ne serai plus là.
明天如果你想我, 我也不在了
Hier ou demain,
昨天或明天
Je t'aurais dit oui.
我可能會說好
Hier ou demain,
昨天或明天
Mais pas aujourd'hui.
但不是今天
Hier ou demain,
昨天或明天
Mais pas aujourd'hui.
但不是今天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專訪視覺藝術家雙人檔Kuntzel + Deygas

Kuntzel + Deygas最新的作品Grateful Vanity

他們的合作履歷驚人,史蒂芬·史匹柏電影神鬼交鋒的片頭、全球潮流指標概念店Colette、法國第一夫人音樂MV從廣告到商品,從薰香蠟燭到服裝,都是最頂級的品牌最具特色的產品。他們是法國知名的視覺藝術家雙人檔Kuntzel + Deygas,或說設立於巴黎18區的add a dog工作室。

>>1 BonjourFlorenceBonjourOlivier。你們兩位在國際上以Kuntzel + Deygas這個名字走紅,但誰是Florence Deygas?誰是Olivier Kuntzel?你們兩位又是如何認識的呢?

Bonjour, Kuei. Florence Deygas 是一位從小就愛畫畫和幻想的小女孩。四十年之後,學完動畫電影和時尚插畫之後,還是同樣的小女孩,只是更詭辯。

Olivier Kuntzel 會做飯給工作室裡的十個同仁吃、看完電影的劇情簡介就能猜出結局、發想出各種角色和故事名稱、他知道哪裡不能去、只要有一支筆和紙就開始畫圖。

我們在八〇年代,數位影像剛開始發展,大家對它還懞懂無知的時候,一次工作的時候認識。Olivier是當時電腦影像的先鋒,而Florence帶來她傳統手畫動畫的基礎,就這樣兩人很自然地開始了他們的故事。

>>2 兩位的創作跨及電影、影片、出版、品等不同領域,請問你們如何訂位自己的創作?

這些領域只是不同的媒介,它們同樣都能讓我們發展自己的故事。最常發生的是建立在一個我們創作的角色上,用視覺的方式呈現。我們給自己一個在大螢幕或書籍的頁面上說故事的機會。例如我們幾年前開始發想的一個“娃娃與她的熊”的故事,它讓我們發展出“瘋狂美女”和“詭辯野獸”系列的插畫和絹印。但它也出現在一些商品上,像Diptyque的蠟燭,就有“瘋狂美女”和“詭辯野獸”的香氛蠟燭。或是在Azzaro Couture的一個系列商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兩個角色藏在外套或配件的細部中。他們最後便開始和大眾對話,大眾也會開始追隨他們的故事。我們特別喜歡這些沒有結局的故事,隨著我們生活發展出不同的角色與創作。

最後不是領域來定位我們,我們比較喜歡被當作“故事設計師“,就是用設計說故事的人,盡可能拓展到不同領域。


Kuntzel + Deygas為Diptyque設計的“瘋狂美女”和“詭辯野獸”香氛蠟燭

>>3 那麼這些你們涉足的不同領域是否會影響你們的創作方法?

基本上是有,因為我們不是用同樣的方法,像獨自在紙上畫圖一樣完成一部影片、商品或一個作品。而事實上卻不是 如此,是我們用自己的方法創造出自己的魔力。也是因為如此,在工作室的同仁和客戶間協調的關係讓我們造就許多成功的作品。我們需要一個地方,就是我們的工作室,讓我們有靈感並且可以帶給訪客或和工作同仁一個氣氛。

當我們著手一個案子時,就像是高級訂做服工作室一樣,從頭做到尾。而工作室裡的每一個人都會對作品有影響。我們工作室第一個是攝影棚,第二個是繪畫與科技的複合工作室,第三個是我們正在籌備的迎向陽光與森林並能帶給我們靈感的工作室。。

總結是,我們的創作方法就像是在工作室的藝術家。

>>4 你們是一個雙人的創作組何,彼此如何在創作中協調?

就像對話一樣,有時候一個人先開始。通常是一個問,另一個回答,角色互相調換。有些工作,我們兩個必須合體化身為一個角色,有些時候我們兩人各自以各自的角色存在。在某些案子上,我們是很自然的完成,像Caperino & PeperoneOlivier從好幾年前開始就畫了很多不同的角色,Florence就把它們拿來創作故事。或有些案子,Kuntzel負責概念,Deygas負責造形。


Kuntzel + Deygas著名的兩隻狗Caperino & Peperone, 是在義大利火山島度假時發想的概念延伸


>>5 你們曾經與許多時尚和奢侈品牌合作最早是如何開始的?而哪一個合作經驗最具有原創性?

最早開始就是我們兩個彼此的合作光是達到互相傾聽就要好幾年的時間,像是乒乓球一樣彼此來回敲打著、激盪著想法。

我們曾經和巴黎Colette有很多合作,都讓我們可以很天馬行空的,無負擔的盡情發想,而且不需要太精確。也可以和其他不同的文化合作,像2007年和日本伊士丹,2011年和三越,都是我們彼此交換想法和互相影響的經驗。在日本已經有粉絲的Cap&Pep的三越展覽上,我們有日本傳統手工藝製作的產品、傳統扇子或只有日本人認識的糖果。從大眾文化上看到我們的插畫也是很特殊的。我們還曾經和日本的珠寶品牌Ahkah合作以我們名字命名的“Ah Paris“系列設計,像是感受到巴黎的驚喜與美好。在每一次的合作,我們都學到很多東西,就像是在一個陌生的國度展覽。而給一個文化都有他美好與深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特殊的機會。

我們當然避免一些單一目的如創立品牌的案子,或是一些重複或墨守陳規的合作案。

>>6 你們擁有很強烈的特色在和大品牌合作的情況下你們如何表留個人風格?

這非常的簡單,越大的品牌風格越強烈,他們也就越不需要改變我們的特色。相反地,他們很大膽,總是最大的品牌要我們做最前衛的東西。

>>7 你們的燈具Micha即將在台灣販售可否和我們說說牠的故事?

Kuntzel好幾年前畫的Micha在這些簡單的手稿中已經有全部的細節:單一塊板子構成的身體、兩個半球體組成的頭和像彈簧的鬍鬚。而在我們決定把這些手繪圖變成立體的時候,Deygas為它加上了優雅和動作。Micha是一個高雅又具有功能性的產品,它是一隻有動作的貓。它也是一個角色,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它的價值在它實現了我們的手繪圖並且是在我們的控管下製作,也因此每一盞燈上我們都會簽上名字、編上號碼並且附有填上主人名字的“認養“證書。


將在台灣販售的貓燈Micha


>>8 可否和我們說說最近感興趣的事物和一些未來的計畫?

聽音樂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尤其是在我們畫畫的時候。著迷於Hi-Fi的音質,我們想要用我們的方式在這上面創作。而從幾年前開始,我們設計了音響的造形,這些都成了高品質的Hi-Fi音響。對我們來說都不是量產的工業產品而是藝術作品。九月我們要展出兩個150公分高的骷髏頭造形音響Grateful Vanity,它將要用一個特殊揚聲器播放德國作曲家Hans Joachim Roedelius的音樂。之後Grateful Vanity要參與法國Reims當代藝術節,年底時在倫敦的Browns展出。藉由這個最頂級的Hi-Fi音響Grateful Vanity我們可以聽到最優質的聲音。而家庭或辦公室使用,我們在11月份將推出同一系列可以放在桌上的小型音響的MinuSkull,這兩個作品都是我們讓大家聽音樂的一種方法。


電影神鬼交鋒的片頭: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2011法式品牌的設計魔力 Design workshop in Paris

消失的這三個星期, 就在昨天晚上慕尼黑機場大哭過後停止, 今天起回覆平靜的巴黎生活。先從頭說起, 最後再告訴大家到底昨晚在機場發生了什麼事。

大皇宮前排隊的人朝

因為Design雜誌的關係, 台創中心去年二月份與我連絡, 希望能在今年為台灣設計從業人員辦理一個為期十天的巴黎設計之旅與工作坊。接到這個委託之後, 我認真的思考法國設計優勢。

我曾經在為Design雜誌的設計研究單元寫過一篇“巴黎.輕.設計“的文章, 從巴黎當代設計藝廊分析當代法國設計美學。而巴黎設計的「輕」,是一種無形的現象與美感原則,它是一種當代巴黎味的潛意識。這樣的美感訓練, 是法國人自幼的基礎教育, 很難讓參與的學員在短短的十天內全面了解。最後在與台創討論後, 決定以設計品牌做主題。

設計品牌?是的。為什麼一個商品Made in France會比Made in Italy或Made in Japon貴?為什麼大家省吃儉用就是為了一個LV speedy?為什麼日本人光是研究Ladurée的包裝就可以出一本雜誌?為什麼法國的品牌可以維持上百年?這些都是法國創意設計的優勢, 也是目前以創業產業為教育導向的台灣所需要了解的。

在經過幾個星期的混亂後, 大皇宮將動線規劃成先參觀裝置外觀再進入主體。學員們參觀完外觀後戲稱這個作品“大花生”, 進入“大花生”後, 紅色的光線讓大家覺得像在夢境一般。

整個行程包含了四天的參訪與四天半的工作坊。參訪行程不外乎法創中心、法國設計促進協會、龐畢度藝術中心、裝飾藝術美術館等十個公家機構行程與概念店等。由於非一般旅遊團, 而是專業設計團, 因此沒有羅浮等觀光景點, 此外也盡量避開我個人喜好的當代藝術行程。

整個行程從6月23日開始, 全團10位各種產業的設計相關專業人士與台創專案Tody和Design雜誌編輯Gerome共12位在巴黎時間早上七點多抵達戴高樂機場。第一天因為時差的關係, 我原先只預定了兩個行程, 可是6月23日也是大皇宮的印度藝術家Anish Kapour展出的最後一天。所以我還是詢問大家是否有興趣去看看這個展出一個半月吸引了227,687人次參觀的作品。沒想到一行人不但看了大皇宮, 還順道去看了對面小皇宮的Charlotte Perriand的展覽, 真是第一天就讓我對台灣人的”腳力“充滿信心。

在前四天馬不停蹄地參觀之後, 第五天開始我們正式進入工作坊的部份。每天分別邀請在巴黎設計圈活躍的專業人士來為大家演講或前往他們的工作室參觀。這幾位有法國設計品牌創辦人、巴黎當代設計藝廊的負責人、數位設計師藝術家、與Colette, YSL等大品牌合作的插畫家和在全球美術館精品店都可以找到他們設計品的設計師。在邀請的過程中, 我更加確認了法國一切要靠關係與背景的社會現象:因為和某某某認識, 所以請得動某位大牌設計師, 因為是從某某學校畢業, 所以規劃的課程會有一定的水準, 所以某某講師願意參加工作坊。


參與學員與講師的合照


許多人應該會覺得我們的十天九夜巴黎設計之旅輕鬆愜意, 但是如果問了實際參與的學員, 他們應該不這麼覺得。因為除了前四天走到腳斷的行程, 後面工作坊還得要做研究功課, 被評分獎賞逞罰。因此後面四天的工作坊, 為了榮譽, 有些學員還熬夜準備最後的簡報。而我一開始和所有學員鄭重聲明的“巴黎不浪漫”, 學員們也在工作坊講師和實際工作中了解巴黎人就像台北人一樣, 有生活的壓力, 有工作的壓力, 要熬夜時還是得熬夜。

我非常高興在巴黎接待12位來自自己家鄉的朋友, 這12位雖然都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 卻像一群童心未泯的小朋友:到哪裡都要玩拍照, 對各種事物食物好奇心強, 拖拖拉拉一個牽拖一個, 一直都是笑聲不斷話聲不斷。更謝謝許多了解我身處異鄉的團員, 送給我蜜餞、科學麵、義美煎餅、滿漢大餐、芒果乾等珍貴的禮物, 讓大家離開後我還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吃著台灣味。


到哪裡都喜歡拍創意團體照的台創設計旅行團在阿拉伯文化中心前的合照

台創的設計研習營上個星期結束後, 我因為呼吸道感染生病了幾天, 星期四一早飛慕尼黑和另一群來自台灣的學生會面, 參訪與我們合作機場公共藝術案的德國公司。兩天一夜和這群來自南台彎的學生相處, 讓我覺得自己在感冒生病中飛這一趟是值得的, 因為台灣學生的熱情和誠懇讓我願意帶這些孩子去看書上沒有的(我帶他們參觀了兩間慕尼黑的美術館, 安排行程的同學和我說書上都沒有這些當代美術館)。最後我們在慕尼黑著名的BMW汽車美術館道別, 我必須搭晚上7點5分的飛機回巴黎。

在三個星期忙碌的工作與生病之後, 我一心想飛回巴黎和家人團聚, 這三個星期以來我女兒每天和我相處的時間非常少, 偶爾我在家的時候也是因為生病而無法陪她。而我認為要讓孩子快樂, 不是物質的享受, 而是父母的陪伴。因此我早在飛機起飛前一個半小時到達機場check in, 然後吃點東西到候機室等候。

7點5分的飛機delay到7點20分, 電腦告示牌上寫著。我那時就坐在登機櫃台旁邊, 7點20分還大排長龍的等登機, 而我因為座位在前面, 心想等大家先上飛機我再進去。在櫃台小姐用廣播器說最後一次請飛往巴黎的旅客登機時, 我傳送了一個簡訊給我孩子的爹說飛機delay半個小時, 然後關了手機前往櫃台。

這時候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就在我關手機站起來的同時, 18號登機門的小姐轉身進入登機門, 走了。我趕緊向旁邊17號登機櫃台的小姐詢問(因為她們使用同一個登機門), 她竟然和我說“I can't help you, you have to go to Lufthansa's service center." 什麼?我說“她就在旁邊, 不到10公尺!”她就又說了一次“Sorry, I can't help you, you have to go to Lufthansa's service center."

我當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衝向稍遠的19號櫃台, 一樣“you have to go to Lufthansa's service center.”我以為他們都沒有對講機可以連絡, 只有服務中心可以與機上聯落, 就又急奔服務中心的櫃台, 這時候服務中心的櫃台小姐不急不徐地和我說“請妳排隊”, 我一看, 前面有三十個人!然後我又跑回我的18號登機門, 我的飛機還在那裡, 而這些該死的、只知道按規矩做事的德國人就這樣讓我莫名其妙的搭不上飛機。於是我再也忍不住的大哭, 因為我好想回家看我女兒。

然後在我一邊哭一邊排隊的時候, 服務中心經理總算出現。在確認我check in的時間後, 她不可思議的問我怎麼會錯過班機?我把手機裡7點26分傳送的簡訊給她看, 她再確認飛機起飛的時間後, 免費換了9點飛巴黎的航班給我。這次同樣寫著delay到9點20分, 到9點20分卻都還沒開始登機, 我卻連廁所都不敢去上地站在登機櫃台旁, 只為了回巴黎看我那調皮搗蛋的女兒。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Google有一個功能, 叫做analytics, 它可以幫助我了解每天有多少人連上巴黎不打烊。專業的數據表與分析, 是許多網站經營者與部落客使用的工具。剛開始看到巴黎不打烊的每日點閱率與留言率的不成比例, 讓我大感訝異, 到底都是誰在觀看巴黎不打烊?慢慢地, 有些台灣的設計網站或雜誌編輯開始與我聯絡, 希望轉載巴黎不打烊的內容。這讓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因為當初決定將巴黎的藝文資訊寫在網路上的目的, 就是為了讓中文世界可以有最新一手的巴黎消息。

但是今天一早, 無意間在某位任職於法國雜誌中文版的編輯個人網站上發現了沒有標示來自巴黎不打烊的照片, 讓我總算了解長期潛水巴黎不打烊的雜誌編輯有多少。

在這邊, 我要和大家說兩個小故事:

幾年前, 我在巴黎認識了一位台灣資深時尚編輯。那時她剛到巴黎定居, 所以在法文程度還不好的情況下, 她請我幫她留意許多法國有趣的 、時尚的相關新聞, 好讓她繼續為台灣媒體寫稿賺取在巴黎的生活費。在我非常熱心並且主動地提供給她資訊一陣子之後, 我發現在不了解法國文化民情下, 她的文章內容常常有錯誤。這些文章, 由於是張貼在擁有許多讀者的網站上, 因此我曾經告訴這位“資深”時尚編輯, 必須對傳回台灣的新聞負責, 至少應該給讀者“正確的”訊息。在不見對方正面的回應下, 我便不再提供她資訊, 以免台灣讀者得到錯誤的訊息。

以上是第一個小故事, 第二個小故事是我最近和法國出版社工作的經驗。ActiveCreativeDesign即將在法國上市的新書“ Design interactif " 在講互動設計在都市、建築、展場、時尚、設計等的應用。其中每個領域我們都會介紹三至四個全球頂尖的個案, 並且有圖片介紹。因此這本書裡光是圖片的版權, 就讓我與全球頂級的事務所、設計師們交手, 常常看著電腦裡的世界時鐘連絡紐約、LA、墨爾本...等。除了最基本的打上©版權符號之外, 法國出版社要求每一位攝影師或圖片版權所有簽署一份“轉載授權書”。因此書中幾百張照片, 就得要有幾百個單位的正式授權書。

以上兩個我自己的個人經驗, 是要寫給所有潛水巴黎不打烊的編輯們。對細節的態度, 決定品質的好壞與自己的專業名聲。我非常歡迎大家到巴黎不打烊來看看巴黎新鮮事, 也非常歡迎大家轉載文章或圖片, 讓華文世界擁有一手資訊, 更歡迎大家到巴黎來時與我聯絡喝杯咖啡, 但絕對是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

我也感到很抱歉在巴黎不打烊出現這樣一篇劍拔弩張的文章, 如果大家可以了解本人帶著沈重的相機, 在巴黎街頭巷尾、在度假還要照顧小孩時都不忘拍照與大家分享, 今天卻被專業人士不專業的對待的心情。而對於未經同意和標明出處的網站, 我已經留言表達自己的不滿。若是沒有得到對方正面的回應, 我也只好與她任職的雜誌的法國總編溝通(事情非常地巧, 因為先前教書學校校長的關係認識這位總編)。

最後和大家說一個智慧財產權小常識:如果要刊登巴黎鐵塔的照片, 只能刊登白天的照片, 不能刊登晚上的。因為巴黎鐵塔的夜間照明版權皆屬於其照明創作人所有, 所以如果沒有得到授權刊登, 是很容易吃上國際官司的!另外有關影像創作的使用版權, 建議參考龐畢度藝術中心2000年出版的"Monter sampler, Léchantillonnage généralisé "。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Jean-Paul Gaultier為解放報穿新衣

今天解放報的頭版是Jean-Paul Gaultier穿著用報紙做的洋裝

從上個星期開始, 解放報的一角就預告著今天將會由時尚頑童Jean-Paul Gaultier為解放報穿新衣, 因此我一早就起床等著看他精彩的作品。

看到頭版時, 我忍不住的“ㄜ”了一聲, 可能是最近法國太多政治人物性侵案醜聞爆發, 讓我看到Jean-Paul Gaultier“露一腿”時, 也不禁皺了一下眉頭(以上只是我自己無意義的下意識反應)。但是在整份報紙看到最後時, 真的可以了解這位enfant terrible(中文翻時尚頑童)的真很terrible!

解放報是法國左派的刊物, 不論在任何領域都秉持著自由與開放的精神。因此在八〇年代, 解放報就曾經與許多當時剛躍上國際舞台的法國或日本服裝設計師合作, 如山本耀司、川久保玲、Thierry Mugler等。前陣子與卡爾.拉格斐的合作, 將整份報紙的影像由服裝設計師的插畫替代, 就顯示出解放報的可能性。前兩天的小蜜蜂入侵, 顯示其包容性, 這些在右派的費加洛報, 同是左派的世界報或是區域性的巴黎人報是看不到的。

今天的解放報由Jean-Paul Gaultier參與設計, 介入的方式是Jean-Paul Gaultier到解放報的辦公室挑選參與紙上服裝秀的員工, 然後Jean-Paul Gaultier用報紙為他們做出“能閱讀的服裝”。Jean-Paul Gaultier一共設計了六十多套的服裝, 分別由解放報的員工穿上並進入攝影棚拍照。最後的成果就是今天整份報紙的新聞完全沒有相關照片, 整份報紙的照片就是Jean-Paul Gaultier的解放報服裝秀, 模特兒是解放報員工。言下之意就是報紙新聞繼續報導, 但是旁邊的圖片卻是一場服裝秀。

由於這個作品驚人的還有它的”量“, 所以今天我特別多拍了一些照片給大家看:

戴著報紙做的印地安頭冠的是解放報的編輯之一Nathalie Gabbai (我忍不住想著:如果要台灣報紙編輯脫了上衣, 穿紅色網襪黑色內褲在自家刊物當模特兒, 可能很多人會閃電辭職)

解放報的美編Sandrine Cabouat穿著自家報紙做的無肩上衣與報紙刊頭腰帶

業務部Anastasia Vécrin的大字晚禮服

政治線記者Grégoire Biseau和他的報紙西裝外套

這位穿著長裙與報紙編織成的背心的是解放報總編Gérard Lefort

解放報的攝影師Alain Gerst 穿著JPG招牌的內褲與紅色領巾和貼滿報紙的假人共舞

這位裸著身用報紙打毛線的是人物專訪記者Sabrina Champenois(又是一個記者離職, “什麼?裸身打毛衣還沒有修圖?”)

解放報的服務台先生Rachid Laïreche(連服務台也不放過)

這位披著報紙皮草的是編輯Stéphanie Estournet(再一位女性編輯離職!)

攝影師Geoffroy Mauzé穿著報紙浴袍和報紙長管煙

社會版記者Charlotte Rotman的鏤空洋裝上掛著Liberation字母

解放報雜誌Next的編輯Olivier Wicker穿著報紙內褲和黑色半透明長袍

解放報Marketing的Alison Pouzergues穿的應該可以算是泳裝了吧!

發展部的Tania Kahn穿著JPG的經典馬甲

其他不管是廣告部、資料部等全都有人參與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太空入侵者成功佔領解放報!Space Invaders

巴黎街頭到處可見的馬賽克圖案就是Space Invaders的街頭藝術作品

經過了兩個星期與出版社的奮戰與沒日沒夜的趕稿生活, 總算按照預定時間在昨天把初稿交出去了。稿子交出去的星期五晚上, 我們也累得晚上九點半就上床睡覺。

早睡的好處就是早起, 所以像我這種早上總是爬不起來的人, 今天早上七點半就已經在看熱騰騰、剛送到報攤的早報和雜誌。今天一早解放報的頭版讓我整個人精神振奮, 繼卡爾.拉格斐之後, 這次是法國最著名的街頭藝術家Space Invaders!

Space Invaders?沒錯, 就是我們小時候常看到的電動機台“太空侵略者”, 俗稱小蜜蜂(話說我母親懷著我時最常打的電動玩具就是小蜜蜂)。這位以電動玩具遊戲為概念的法國藝術家就是以小蜜蜂的馬賽克圖案“入侵”全世界的公共空間。


小蜜蜂入侵解放報

從巴黎開始, 倫敦、安特衛普、東京、阿姆斯特丹、紐約、香港...等全世界四十個以上的城市, 我們都可以看到Space Invaders在街角的馬賽克圖騰。除了成功的入侵世界各地, 我們更可以從青少年的崇拜與仿冒品之多看出它的成功。而這位始終與公共空間挑戰的藝術家, 因為總是在與警察、屋主賽跑, 因此我們始終無法看見他的真面目。

這次解放報邀請Space Invaders入侵, 以“將報紙標題的字母A吃掉(馬賽克化)”為介入方式, 就像他在建築物轉角處的創作一樣, 不侵入主體式地存在。小寫a是笑臉, 大寫A則是鬼臉。

伴隨著這次的解放報創作, Space Invaders總算多年媳婦熬成婆地在家鄉巴黎的兩個地方展出:Galerie le Fleuvre 和 La générale, 可以說是成功地反擊並入侵這個充滿頑固派守舊份子的城市。而Space Invaders多年的入侵之下, 巴黎到處可見它的蹤影, 也漸漸成為觀光客們像尋寶遊戲般收集的旅行回憶。


Space Invaders的馬賽克到處可見:古蹟雕塑、名畫、鬆餅...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為旅館穿新衣

Maison Martin Margiela謹此一張的媒體宣傳照

首次和法國出版社交手的經驗, 就是連續幾個星期熬夜趕稿, 連自己的部落格都無法顧及。法國出版社非常地嚴謹、專業和講究細節, 在專業主題上有專業的編輯外, 分工細膩也是一大特色。因此一本書的完成必需要和出版社四五個以上的編輯接洽, 層層關卡處處都要留心到, 絲毫不能馬虎。這讓我非常同情我那“一個人當十個人用”、“做賣白粉的事, 賺賣白菜的錢“的台灣編輯。而她大部份的作者又都在歐洲, 所以雖然她人在台灣, 卻常過著歐洲時區的生活, 有時候我們越洋開會開到台灣時間早上七八點, 她就直接出門去上班, 真的是我認識最敬業也最苦命的編輯了。相較之下, 法國的分工細膩讓編輯負擔較輕, 但責任卻非常大。因為他們為了長期保有良好名聲與形象, 對自家的出版物把關都非常嚴謹, 因此編輯們也是戰戰兢兢地工作, 怕砸壞了出版社與個人名譽。

在趕稿之際, 我們還又飛了趟慕尼黑開會(先前提到過的桃園機場公共藝術案)。雖然在慕尼黑時抽空去看了一個展覽, 但回到巴黎之後又埋頭苦寫積欠的稿債, 讓我的巴黎不打烊也暫時地打烊了一段時間。這麼看來, 巴黎的浪漫和風花雪月真的是離我很遠, 那種到處探險、逛街、喝咖啡、看電影、去酒吧喝酒的學生生活也都離我而去。

不過在一個地方待久了, 它就變成了自己的家, 熟悉了之後就想要知道新鮮事。就像以前在台灣的時候, 哪裡新開的夜店或餐廳都要搶先去一樣。所以雖然在趕稿閉關, 身邊發生的事情還是稍有注意。

這個月我為雅砌雜誌提供的巴黎新鮮事就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為香榭家族旅館( La Maison des Champs-Elysées)重新做室內設計的消息。雖然Martin Margiela本人已經離開這個品牌, 但是一向以品牌精神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時尚品牌, 就算設計師出走, 還是可以延續“設計師品牌的精神”, 繼續經營。

還記得我曾經介紹過法國建築與古蹟博物館展出法國Elle家飾雜誌與Roche Bobois傢具品牌合辦,由時尚界的大師尚.保羅.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所設計的時尚居家?在高緹耶之前, Maison Martin Margiela就已經和他們合作過他的時尚居家。也因為法國建築與古蹟博物館的這個展覽, 香榭家族旅館發現了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空間創造力, 進而提出合作計畫。

位在精品名店林立的香榭大道、蒙田大道和大皇宮的三角地帶的香榭家族旅館是一棟19世紀豪斯曼式的建築, 它原本是Rivoli公爵夫人的宅邸,直到1989年才改建為飯店。雖然少了設計師本人的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12 秋冬服裝秀令時尚界非常失望, 但即將成為五星級飯店的香榭家族旅館還是寄予在這次與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合作案中,可以開創一種新的生活風格品味:在奢華之外,更力求一個造形純粹、細部精湛的舒適空間。

直至今日, 旅館的正式照片都還未發放給望眼欲穿的各國時尚媒體, 大家就只能看看旅館網站上的形象影片: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設計美食 Le Dauphin

通往後場服務區的走道

前些日子和大家說到巴黎的建築師設計餐廳, 今天要來好好介紹一下。

這間
2010年底開幕的餐廳Le Dauphin,可以說是未開幕先轟動,法國各大媒體雜誌甚至在餐廳室內設計尚未完工前,趕著以建築師3d設計圖面介紹。原因很簡單,名廚與名設計師。這是法國創意料理名廚Inaki Aizpitarte與其合夥人Fred Peneau特邀普立茲建築獎的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及其合夥人Clément BlanchetOMA事務所的作品。而Rem Koolhaas雖說是友情贊助的設計,卻因為是他的第一件餐廳設計案,而被各界放在鎂光燈下放大檢視。

OMA的首件餐廳作品在天花板、牆面與地板大量地使用了白色大理石與鏡子,空間以吧台為主體,模糊餐廳區與服務後場。在冰冷大理石與鏡子下,是溫暖圓潤的原木桌椅。有評論家說:「如果不是簽上了Rem Koolhaas,我根本不覺得是什麼大設計師的作品。」


大理石與原木設計傢具的搭配是我家中客廳未來裝修的參考之一

雖然我也是個老饕,但是為了避免混淆自己的專業形象,所以不常在公開場合談及飲食。不過這裡真的要大力推薦一下名廚Inaki Aizpitarte的餐點,因為是我在採訪眾多“設計“餐廳中,Le Dauphn是唯一讓我想再光顧的地方。在我採訪當天的中午,從前菜香煎小牛肝佐檸檬芸芥、主食青鱈魚排佐紫色天香菜馬鈴薯尼,到甜點新鮮熱帶水果乳酪,都極具創意並以高水準的烹飪火侯與配色讓客人達到視覺與味蕾的滿足。而且像這樣高水準的料理,前菜主食和甜點的中午套餐不過27歐,誠心推薦給喜歡設計又喜歡美食的朋友們。

前菜香煎小牛肝佐檸檬芸芥, 小牛肝雖然很厚, 火候卻拿捏的非常準確, 切開時不見一點血絲入口香嫩。

主菜青鱈魚排佐紫色天香菜馬鈴薯尼用色大膽, 味覺上卻極為協調。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復活節假期瑞士展覽遊記(下)

法國原生藝術家Laure Pigeon用黑色或藍色的極細線條構成的畫作

離開日內瓦後, 我們棄高速公路選擇沿著日內瓦湖的公路開到洛桑。

高中時候聽The cardigans(羊毛衫合唱團)的Daddy's car這首歌, 洛桑就一直是我青春叛逆期幻想的城市。所以沿途我就一直唱著from Paris to Lausanne~~ from Athens to the sun~~ our car became a spacecraft~~

在巴黎好友肯尼Facebook的建議下, 我們第一個就是去參觀洛桑的原生藝術(l'art brut)美術館。「原生藝術」是法國藝術家杜布菲1945年到洛桑旅行時, 因為受到精神病患者的畫作所感動而提出的一種用語, 泛指未受正式藝術教育、自學而成、精神病患的創作 。後來杜布菲便潛心研究德國心理醫生Hans Prinzhorn有關精神病者與藝術創作的相關研究報告與書籍, 並且大量收藏了許多原生藝術作品。到了七○年代, 杜布菲決定將這些豐富的收藏捐出。 在巴黎藝文界多方保守勢力的阻撓下, 最後這些作品落腳到洛桑十八世紀的Beaulieu城堡。

這些原生藝術家大多都是幼年喪父或喪母的精神病孤兒, 其中瑞士原生藝術家Aloise Corbaz的作品最令我感到驚駭。她在德國當貴族子弟的家庭教師時, 愛上了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這段不可能的單戀讓她回到瑞士後因精神分裂住進醫院, 因此她的創作都是圍繞著對威廉二世的幻想。另外還有日本原生藝術家Kunizo Matsumoto寫滿了字的日曆紙與筆記本, 讓我想起以前有位大學同學用他畫滿圖的數學課本通過入學考試。透過這些畫作, 在走出洛桑原生藝術美術館時, 我真的有參觀精神病院的感覺。


Stefan Sagmeister的作品Everybody always thinks they are right

在洛桑, 我們還參觀了一間當代設計與應用美術館MUDAC。在美術館的三樓正在展出當代玻璃創作典藏展, 其中有許多少見的、不落俗套的玻璃創作。另外還有旅居紐約的奧地利平面設計師Stefan Sagmeister 的特展。這位曾經兩度獲得葛來美獎的平面設計師除了書籍設計、Lou Reed、Brain Eno 等專輯平面設計之外, 還有個人大型裝置藝術作品“Everybody always thinks they are right"(上圖), 其中還有展出他與台灣旅美服裝設計師Anni Kuan合作的作品。Stefan Sagmeister 的個人藝術創作幽默並嘲諷, 而平面設計作品則是非常精緻並跳脫平面的視覺意象, 可以說是21世紀初期重要的平面設計師。

Stefan Sagmeister特展展場(禁止拍攝展示作品)

在從當代設計與應用美術館走出來時, 我突然發現我女兒全身發燙, 大概有接近40度的高溫。在給她服下旅行用的退燒藥之後, 我們憂心忡忡地驅車前往巴賽爾。從洛桑到巴賽爾沿途風景優美, 瑞士農莊與大自然美景盡收眼底, 在沒有地圖、憑直覺開車的情況下, 抵達目的地時都已經晚上十點了。當晚我女兒在服用了兩次退燒藥後, 隔天早上還是高燒不退, 於是在巴賽爾全市都休假的復活節早晨, 我決定帶我女兒去醫院掛急診。

瑞士的復活節醫院之旅, 應該也可以說是建築、設計之旅。話說我們只是到巴賽爾大學的附屬醫院, 兒童部門就是一棟獨立的建築物, 建築師Burckhardt+Partner。我匆匆忙忙地把車子停在急診室車位後, 一把抱起我女兒往像設計精品旅館的服務台衝去。櫃台的掛號小姐不疾不徐的和我說:「您先帶小朋友去等候區玩, 很快就會有護士去找您。」然後我轉頭馬上看到一個放了許多Vitra兒童傢具、圖畫書、互動裝置的等候區。看到這樣的景象, 我發高燒的女兒馬上從我身上跳下, 去坐在Eames的大象椅上玩。過沒多久, 就有法語不是很好卻親切的不得了的護士過來量體溫、了解情況, 然後才是掛號。各位朋友, 這時候重點來了:因為我們沒有瑞士的健保, 所以掛號費.........300歐(新台幣一萬二)!

300歐的掛號費(不含醫藥), 連我們從物價算高的巴黎來的旅客都大吃一驚。在付完掛號費後, 護士小姐將我們帶到另一間又是充滿玩具、童書與Vitra兒童傢具的候診室。醫生診療的時候, 每個小朋友又分別帶到一個很大的診間, 以維護每個小朋友和家長的隱私。同樣, 裡面又是玩具與Vitra兒童傢具。在這間醫院裡, 醫生和護士都非常的親切又專業, 專為兒童打造的環境和良善的醫療品質, 讓我了解300歐的掛號費不是沒有原因的。

Adrian Melis的作品“缺席的價值“(The value of absence)

看完病後, 我們又繼續看展覽。目前巴賽爾的當代藝術美術館Kunsthalle正在展出How to work主題展與南韓青年藝術家Sung Hwan Kim的個展。How to work主題展裡古巴藝術家Adrian Melis的作品“缺席的價值“(The value of absence), 是一件設有辦公桌、椅子、電話和電視機的裝置(如上圖)。電視機中播放著藝術家紀錄古巴員工打電話向公司請假的影片, 影片中請假員工的小心翼翼與公司主管的漫不經心(有的大公司主管甚至連員工是誰都不知道), 讓我想起以前工作的經驗:星期一早上不想上班的心情, 最後總是在“硬著頭皮出門“和“像做壞事般心虛的打電話請假“中渡過。另外當代美術館內還有建築美術館, 現在展出的是瑞士地景與結構展。瑞士知名土木工程師Jürg Conzett與攝影師Martin Linsi透過黑白照片讓大家了解瑞士公共工程與大自然環境的協調關係。

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Vitra展售中心以堆疊的房屋為概念

在離開巴賽爾回巴黎之前, 我們最後參觀了Vitra設計美術館。這個美術館位在瑞士、法國與德國邊境的“德國“領土上, 其中可參觀的部份有Vitra展示中心、Vtra設計美術館與兩小時的建築參觀行程。建築的部份, 包含了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展示中心、Frank Gehry設計的設計美術館、安藤忠雄設計的演講廳、Zaha Hadid設計的消防中心、Nicholas Grimshaw設計的廠房、Alvaro Siza設計的工作室、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的穹頂、Jean Prouvé的服務站、Jasper Morrison設計的公車站牌。除了上述有五位建築師曾經獲得普立茲克獎, 作品已經完成的之外, 還有2010年才得奬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SANAA)設計的製造中心也正在建造中。

我們先參觀Vitra展示中心, 這裡陳列了Vitra歷年來膾炙人口的傢具。除了參觀之外, 當然還可以購買, 就像是Ikea一樣, 只是價位上都多了個零。這裡到處展示著Eames的黑色小鳥, 我最後還是無法抗拒地買了這隻木頭身體、金屬腳的house bird來做我的設計寵物。


兒童醫院也有的Eames兒童大象椅在Vitra展售中心外的草地上吃草

最後我們趕在打烊前去參觀了Vitra的設計美術館, 現正展出義大利傢具展, 主要展出以攝影師夫婦Aldo 和 Marirosa Ballo曾經拍攝的設計作品。在五○年代時, 義大利的平面媒體在宣傳和教育民眾設計品味上功不可沒, 其中又多靠了這些將設計作品以攝影方式精彩呈現的攝影師們。Aldo 和 Marirosa Ballo就是這波設計推手之一, 他們五○年代於米蘭設立了第一個工作室。當時瑞士知名的平面設計師Max Huber為義大利許多品牌傢具做廣告設計, 為了與其設計風格相符, Max Huber與Ballo夫婦合作開啓了工業設計產品攝影風格—直接、清楚而純粹、不經加工。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在此之前的設計產品照片都是有背景的, 比如說在充滿盆栽裝飾場景下的一張椅子, 有的時候還會有位高雅的仕女出現。而Ballo夫婦與Max合作的照片, 則是單一顏色背景, 只有傢具的照片, 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現代化風格。

在這個義大利設計展中, 還有展出一個影片, 是所有設計在電影中出現的橋段大彙整。而Frank Gehry所設計的美術館室內展示空間不大, 無法展示太多作品, 所以美術館時常更換主題展覽。瑞士美術館如此小而精巧的策展方式, 讓我們決定將瑞士和威尼斯、普羅旺斯一樣, 定為經常性渡假處。


設計美術館就在展售中心對面, 室內展示空間不大, 因此常常更換展覽。

我忍不住買下的Eames House Bird, 在任何空間都很設計...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復活節假期瑞士展覽遊記(上)

MAMCO是日內瓦的當代藝術美術館, 園區的前身是廢棄工廠。

這次的復活節假期, 我們選擇到距離巴黎開車五、六個小時, 小而美的瑞士渡假。先抵達日內瓦, 再沿著日內瓦湖北上洛桑、巴賽爾。原先預計去蘇黎世, 卻因為時間不夠而取消。

到瑞士旅行, 許多台灣人都會買隻勞力士或到鐘錶美術館參觀。雖然我也很喜歡手錶, 這次到日內瓦, 卻連百達斐麗鐘錶美術館都沒進去, 所有旅遊書上該去的著名觀光景點也沒去, 就照例參觀美術館與公園(或說旋轉木馬)。為什麼是美物館和公園旋轉木馬?就和上次去荷蘭一樣, 為了慰勞我兩歲女兒陪我們逛美術館, 在看展之餘就是帶她去公園玩, 所以我現在幾乎也成了歐洲旋轉木馬專家了。

我們到日內瓦參觀的第一個美術館是以非洲、南美洲等豐富文物收藏著名的Barbier-Mueller美術館。在巴黎類似這樣世界文物收藏的美術館是法國名建築師Jean Nouvel設計的Musée du quai Branly(台譯布利碼頭美術館), 也是我們假日午後常常帶小孩參觀的地方。日內瓦的Barbier-Mueller美術館相較之下, 可以說是藝廊般的大小, 不過展出的兩百多件作品以私人收藏來說卻是異常的精緻。而瑞士許多小型美術館每年兩季更換展品的政策, 讓到瑞士的遊客每次都會看到不同的收藏, 民眾也會時常進美術館參觀。只不過這裡大多數的美術館都是禁止拍照和攜帶包包入內, 所以無法拍照與大家分享。

藝術家用紅線與顏色將空間一分為二的Hotel Sakis特展。©MAMCO

另一個我們旅行的主題--當代藝術, 他們將“當代藝術美術館“、“當代藝術中心“、“當代藝術資料館“、“當代攝影中心“等重要當代藝術機構全部聚集在市中心日內瓦大學附近的一個廢棄的工廠。這個廢棄工廠是由好幾棟建築物所組成, 在八○年代末期開始陸續進駐各個當代藝術機構。我們參觀的當天, 除了美術館的部份有開放, 其他部份正在佈展, 而展覽的內容除了當代藝術之外, 還涉及設計。

在這裡, 我們參觀了Sarkis的特展Hotel Sarkis。Sarkis是一位出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堡, 目前旅居法國的亞美尼亞當代藝術家。我近年來在龐畢度藝術中心、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中都有看到他的作品。常以原始空間分割重新詮釋再現的Sarkis這次將日內瓦當代藝術美術館三層樓的展示空間用像歷史的紅線將每個展間的牆面分割, 並在線的上下分別漆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顏色, 並以戲劇性的方式在每個展間中呈現他與其他創作者關連的作品, 其中包含啓發他繪畫興趣的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進入Martin Bodmer基金會的花園時, 可以看到一個呈現出正反文字與圖形的當代藝術裝置

從側面觀看的玻璃裝置藝術品。

日內瓦的一天一夜, 我們最後參觀的是Martin Bodmer文學基金會。這個私人的基金會擁有世上最重要的圖書館和文學、文字美術館。圖書館內的首部拉丁文聖經—圖騰堡聖經與許多的珍貴文獻, 是西方人研究自身文化與歷史的資源。除了豐富的收藏與史料之外, Martin Bodmer文學基金會的空間規劃設計也是值得一看的景點, 它出自瑞士建築師Mario Botta(瑪利歐.波塔)。只可惜我們到的時候太早, 美術館在下午兩點才開, 最後只好從花園遠眺日內瓦湖的風景。